對80、90后心理問題的盤點,可以讓我們看到相同點,你面對的,大家都在面對……這些問題,其實并沒有什么了不起,如果你可以放輕松一些去悅納,就算是西天取經式的心靈旅程,你依然走得瀟灑。
心理問題一:戀愛受挫——分手卻不懂失戀
80后的年紀,到2010年,最大的30歲,最小的20歲。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學說,18-30歲,正值“練習愛”的人生階段,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“親密”與“孤獨”的矛盾。也就是說,在這個年齡段上,我們必然遇到愛,經受它的考驗和磨練,從一個人的小小世界里探出頭來,學會用愛把自己和他人黏起來——為愛受挫和犯錯,都是這個年齡必然會面臨的問題。“我愛的人不愛我”、“愛為什么那么快就消失不見”、“愛難道就是相互傷害”、“愛情真是脆弱的東西”、“我失戀后不再相信愛情”……這些因受挫而帶來的傷心,雖然令人心碎,卻也讓我們變成大人。我們都是在學會喪失后,才變成大人的。等到我們說“分手”時,不再畏懼失戀,我們的愛恐怕就練成了。
安全風向標:80后習慣說分手,反正不愛了,就分吧。但很多人卻不懂得失戀也是需要學習的,處理悲傷,總結經驗,沒有戀愛受挫的人,并不懂得愛戀。既然這個問題人人都要闖,就請你闖得大膽一些吧。
心理問題二:無愛癥——我根本不會愛別人
愛而不得固然難過,但根本沒有動情,才真讓人郁悶。80后因為獨生獨處,產生了一批“無愛癥候群”,到了適婚年齡,卻仍然對別人動不了情。不懂愛亦不會愛。“相親族”、“閃戀族”、“等愛族”……都是無愛癥的表現。無愛,往往是由于被愛泡大而導致的,從未失去過,自然不懂得如何爭取。80后中的大多數人,作為獨生子女,從來不用和兄弟姐妹去分享父母的愛,所以根本就不會換位去思考別人的需要,因此也就不會愛。
安全風向標:失戀往往比自戀要好,至少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愛戀。先學習如何去滿足別人的要求,發現這些需求,是治療“無愛癥”的第一步。
心理問題三:社交恐懼——內向的罪,還是外向惹的禍?
80后中的一部分人,已經踏進社會,家庭的庇護,和“我是老大”的優越感一下子全沒了。很多人都發現人際交往的問題:“我怎樣才能讓同事都喜歡我?”,“我無意中就讓上司不爽了”,“在公司沒歸屬感”……內向的人覺得自己不合群,不會和別人說話;外向的人覺得自己的張揚讓人嫉妒,有人會暗中加害——猜不透別人的心,好像都是自己的錯。
安全風向標:社交問題,并不是80后才開始面臨的難題,我們的祖輩都遇到過。內向外向并不妨礙你四海通吃,關鍵是你如何給自己一個職場定位,社交都是有目的的職場活動,找好自己的位置,該說什么就說什么,無須看人下菜,只需做好自己,才是正道。
.jpg)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